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为学日益 > 教育 > 正文

教育应该身心合一,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24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号:

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候就变成了近视眼,有些孩子胖得明显超出正常范围,而且这种状况正在变成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以肥胖为例,如果身体气脉通畅,代谢正常,孩子很少会肥胖,更不可能过度肥胖。

孩子正是骨正筋柔、气血调达的时候,身体应该匀称轻灵。

所以,孩子肥胖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如果肥胖再加上耐力差、动作笨拙、呼吸粗重,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一定有些问题。

少年时期是孩子的身体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因为这时候的身体有一个特点:柔。

“柔”就意味着容易培养和调节。正向的发展是通过合理的锻炼培养,让身体从柔到韧。“韧”就是刚柔并济,是最理想的状态。

可惜的是,大部分孩子整日困于学习、作业,又不讲究正确的姿势、合理的锻炼,结果身体不是从柔到韧,而是从柔到刚,进而从刚到僵。

颈椎、肩椎,乃至各个关节、肌肉组织过早地僵滞,甚至扭曲变形,埋下了严重的健康隐患,并且直接影响神经、大脑的功能,造成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低下。

更为可怕的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近视、肥胖、关节僵滞、身体虚弱等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学习不得不以身体为代价。

所谓文弱书生,哪里能够学习又好,身体也好呢。

文弱书生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传统的读书人当然有文弱的,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普遍并不文弱。

因为他们为学不仅养志,而且养气,听说读写,都有养气炼身的功能蕴含其中。

我们看古人赶考游学,百千里路,跋山涉水,风雨泥泞,往往就是一个人、一把伞,一肩书籍行李从容来去。

条件好一点的也不过雇个书童佣人,能坐上马车、牛车已经算是奢侈了。

那时候的路况、交通气候、食宿,大家可以想见,在那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书生都可以一天几十里,一走几个月。

现在的很多孩子,让他坐两天的火车卧铺都觉得腰酸背痛,步行走路更是半里一喘,一里一歇,走不十里路就累得东倒西歪了,到底哪个文弱呢?

翻开历史可知,古人越是大学问家似乎身体越好,比如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都是可以带兵打仗的。

军旅生活,军书旁午、戎马倥偬,劳累奔驰是家常便饭,没有过硬的身体绝对吃不消。

像苏轼、杜甫、李白、纪晓岚等,他们虽然没有带兵打仗,但一辈子宦海奔波,塞北江南,万里风餐露宿的生活不也需要身体的保障吗?

古人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是精神层面的,“质”是身体层面的。古人的教育,本来就是身心合一的。

一直到民国时期,考大学时身体测验和体育成绩都是和文化课一样的硬指标。

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身心合一呢?

养生的根本在于养气,所以,传统的教育除了养心,听说读写乃至行住坐卧的每一个环节,都把养气的作用纳入其中。

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特别讲究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乃至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看似繁文缛节,其实正是为了达到以学养身而不以学伤身的目的。

现在的学生读书,很多都是心不在焉地扯着喉咙乱念,老师也很少纠正。

这种读法完全违背呼吸和专注的规律,只会耗气、散气而不能聚气、养气。

写字则是歪头扭身或者左倒右晃,有的趴着、斜着写,有的写写玩玩,甚至看着电视盲写。

既不讲究正确的姿势,更没有专注力的培养,同时偏离了身体锻炼和潜能开发要求,身心两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写字完全用硬笔是不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

硬笔在中国早就发明了,敦煌出土的经卷里就有两万多张是硬笔抄写的。但在过去,硬笔是应急而用,平时都用毛笔。

在传统教育中,毛笔首先不是书法艺术,而是一种身心修养的工具,所谓艺术,只是附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硬笔书写,活动范围极小,有的老师要求又特别严,不准出格子。

孩子只能硬捏住笔使劲控制,手指乃至腕、肘、肩关节不得不为配合控制而僵滞,这不符合力的传导和气的运行,更不会形成足底发力、气贯全身的通畅状态。

毛笔则不然,写毛笔字时,手只负责执笔而不负责发力,力自上发,以气贯之。至少是肩肘发力,渐渐能做到腰部、足底发力,气是越来越通畅的。

所以写毛笔字越写越轻松,越畅快。不像硬笔,越写手指越僵,越写越累。

写字作画的人往往长寿,八九十岁的比比皆是,过百的也可以举出来几个,不能不说这里面就有毛笔养生的功效。

再比如说坐,古代的坐具大多是硬木而无靠背,带靠背的往往是身份的象征,不是真让人倚靠。

老年或者体弱的才可以靠一下或加个棉垫。

难道古人不会制造又软又能倚靠的坐具吗?

当然不是,这种坐具,包括卧具都是出于健康的要求才如此设计。

如今,软座、软床的危害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了,不必多说。

至于举止,《弟子规》里教孩子从小就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这些也不仅仅是礼仪的形式。

一言以蔽之:身正则脉直,脉直则气顺,气顺则新陈代谢功能通畅。

除此之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则五臓六腑各适其位,身体的各个关节及肌肉组织也能得到正常的舒展和运动。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养气健体自在其中。

归纳起来说,古人重视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和行住坐卧的生活习惯,是从教育的规律出发的,里面包含了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养成,既能养心开智,又能养气健体。

如今的学习却是唯分数是从,只考察分数高不高,不管方法对不对。

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不被重视,更没有严格要求,而这些才是长期熏陶进而培养心智,塑造体魄的关键因素。所谓素质教育,莫此为甚。

脱离开这些,只是减少点功课、增加点才艺就是素质教育吗?

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设想,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本来应该以身心为本,有效的教育必然可以促进身心的发展,而现在却以身心为代价换取了些许分数,一张文凭,一代代人就这样被“造就”,实在是非常痛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