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为学日益 > 黄帝内经 > 正文

著书不为稻粱谋(朱炳林)

发布时间:2018-06-01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号:

                稿费制度是清末以后才有的,在此之前只有所谓“润笔”。“润笔”一词最早见于《隋书·郑译传》,在唐朝颇为风行,但仅限于墓志铭、神道碑、祭文之类。至于编著医书确乎是没有稿费的,有的书成也不标姓名,有时一书写成还无法付梓,如《本草纲目》,李时珍生前便未能刊行。而《妇科问答》、《产后十八论》、《毓麟验方》便不见作者姓名。不少杏林前辈著书,既不谋利,也不求名,那么,究竟为什么呢?翻阅一下古籍可以发现,其中因由不外几点:


       第一,为建立不朽事业。《左传·襄公廿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医家以不计名利为立德;立起沉病为立功;著作方书为立言。


       第二,为治病救人尽仁慈之心。如魏晋时期的皇甫谧患风病,半身麻木19年,抱病著《甲乙经》,即抱此宗旨。


       第三,在战乱频仍、疫病流行、民不聊生的岁月里,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才著《伤寒杂病论》,为的是使后学见病知源,以解民倒悬。


       第四,鉴于《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著年代久远,文辞古奥,后学登堂不易,人室更难,因此,有的注疏,有的略
解,有的集解,阐灵兰之秘,接长沙之源,王冰著《黄帝内经素问注》即其例也。


       第五,为补偏救弊,满足临床需要而作。如雷丰观察到一岁中杂病少而时病多,古今医著专论时病者少,因此著《时病论》。又如吴又可在温疫流行的年代积累了治温疫病经验,认识到温疫有别于伤寒、温病,应立专门著作,故撰《温疫论》。


       第六,是从传世角度而著书立说。如明朝王肯堂说过,治病只能救活少数人,不如著书立说可传之天下万世。清初喻嘉言也说过:“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世。”都是明显的例子。


       第七,古今医著,虽汗牛充栋,但逢兵燹,罹播迁,增删者有之,传抄脱错者有之,鲁鱼亥豕,自所难免。因此,为使碔趺不致乱玉,鱼目不致混珠,医家便荟萃众说,参酌裁决,以求复其真。如李时珍在给皇帝的“遗表”中就说过,他著《本草纲目》实因前人“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不能不加以订正。


       第八,在古代医难求、药难备的情况下,医家立足于为百姓提供医药而著书立说。如鲍相璈广收博采,费廿年心血,将“不费一钱而效如神”且“仓促立办,顷刻奏功”的单验方汇集成《验方新编》。章穆著《饮食辨》,推崇食疗,也是为民着想。


       第九,为授徒教学而作。如程钟龄撰《医学心悟》,陈修园晚年著教子之作《医医偶录》,皆其例也。


       第十,有的医家极重民间经验,为使“小道”大行于世而著书。如赵学敏《串雅内外编》把走方郎中“操技最神,奏效甚捷”的医疗经验尽收其中,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填补了一项空白,确属做了大好事。


       上述十个方面,不敢说已详尽古人著书的初衷,但透过这些史料,说见其著书不为稻粱谋,殆无疑义!何况通过他们的辛勤著述,才使中医学丰富多彩,泽被后世,作为炎黄后裔的人们,预有荣焉。



受命于天,定位于地,立命于人。不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