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为学日益 > 道学经典 > 正文

孩子不管富养穷养都要德养

发布时间:2017-07-05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号: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有个作者朋友一起郊游,途中就餐,发现朋友的孩子不顾他人的感受,把自己喜欢的菜转到自己跟前,后来还爬到桌子上。那位作者提醒友人要引导好孩子,友人说孩子还小,不能束缚孩子的天性。作者无语,明明惯出个“熊孩子”,还却美其名“释放孩子的天性”。
    无限感慨,呼吁孩子需要教养,不管穷养、富养,教养第一。
    德慧智教育理念成长下的教师提出,孩子应该德养。
    首先,分析为什么家长会有管孩子就是束缚孩子思想的理念?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国家衰败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太落后,就不加辨别地把我们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一起抛弃,结果就出现了我们民族近代出现价值观的混乱,整个民族出现了信仰的丢失。美其名说多元价值观,实际上是让老百姓乱选择,造成社会诸多乱象。
    当然,我们不能漠视传统教育中的腐朽思想。很多家长不是不管,而是管得太多,管了很多不该管的。有些家庭家教很严,但不是遵循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而是按照家长那颗追逐名利的心,让孩子陷入分数和名次的欲海之中,身心俱损。而该管的都没管起来,不该管的,全管了。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只要跟分数无关的教育都是不必要的教育。结果就因为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和价值观,造成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不及时沟通上的困难。
    德慧智教育提出真正的教养是德养。
    德养一,七相教育:站如钟、坐如松、行如风、睡如弓、吃数珍、口吐莲、动守信。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有对的,也有错的。对的是阳我心,错的是阴我心。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那必然会助长其不良惯性思维的增长,长大之后就会后果严重,李天一就是前车之鉴。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拒绝孩子?一是有辨别心。以德为标准,不符合德的要求的不能答应 ,不能以一家之长的好恶作为标准,不然就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有的放矢。二是有好善心。自己修身立德才能更好的掌握教育的方法,我们要区别开思想行动上的自由奔放与任性胡为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其行事标准依然是德,德的五大元素我们要掌握,什么是非德的恶习我们要了解。
德养二、感恩心的培养: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同伴。网上有一报道,“加拿大养女回来认亲”。有一女孩,20年前被父母扔在长江大桥下,后被加拿大夫妇认养,长大后,养父养母鼓励支持她回家认亲,孩子趁着暑假回来认亲。网友评价,失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滋养的国人,当孩子被丢弃后,在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而不是感恩。更不会是思亲、认亲。
大处讲:我们的每一个节气,很多古代的节日,其根本是为了感恩先祖、感恩自然。但是我们的节日现在却丢失了文化的根本,变成吃吃喝喝的节日,没有了文化的内涵,让人们对过节的怀念越来越淡。没有文化的支撑,节日就没有生命力。
小处说:我们的孩子浪费粮食很严重,家长不以为然,饭前不感恩,没有帮助孩子生成感恩心。对长辈不孝顺,当着孩子面说长辈的不是,甚至不孝顺的话,让孩子耳闻目睹,言教身教皆不合格。
除了生活中落实感恩行动,跟孩子讲与德有关的故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感恩心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故事可以给孩子更多模仿的榜样。
德养三、经典诵读经典诵读是孩子德养的根本,她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最主要的营养。经典是上善的元典,是孩子一生发展的指明灯。但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读经典是老师和家长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
身边有一些家长反映,孩子读了经典,但是效果没有说的那么明显,原因何在?仔细一问,读是读了,但是逼着读了,一点也不认真,完全是看着家长的面子读的。这样的诵读完全是有口无心,哪会有什么效果。但是,一看周边的,这种情况不是少数,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帮助家长找到一个好的诵读指导方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这里有一些方法分享:
1、身教。亲子诵读。孩子的恭敬心和对经典的重视跟父母亲对经典的重视和恭敬有很大的关系,是孩子诵读经典能否见效的最主要的指标。
2、乐教。跟孩子做互动的游戏,游戏中做经典诵读,这是前期帮助幼小的孩子突破经典诵读的难关,让孩子形成快乐读经典的一种重要方法。
3、恒教。家长要有恒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文化不高,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学习,但她相信诵读经典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她一起诵读经典,刚开始并没有特别收获,孩子也表现一般,但是孩子到了初三后,成绩一路上升,考上了重点中学,高中保持良好势头,考上了重点大学,是家长的信心和恒心成就了孩子。
                                                                                                                                                                                      课堂发言者:心存感恩